在上這一課時,我主要是透過孫悟空「三」借芭蕉扇的過程,帶小朋友看到這三次的不同。從一開始用借的,到第三次用騙的,可以看到孫悟空與鐵扇公主之間的心理戰。
我自己也覺得《西遊記》是小說,因為《西遊記》是中國四大小說之一,而且,小說的人物為圓形人物,故事的人物是扁形人物,所謂的圓形人物,就是性格會有變化,具有複雜的人性特質,而扁形人物,就是性格單一,如:善良的公主就會一直都很善良。基於這兩個點,我覺得《西遊記》是小說。
以「圓形人物」的特點出發,參考了大陸的課例,進行了這一次的群文閱讀─孫悟空的學習之旅,主要帶孩子看見孫悟空在這四個時期的轉變。這四篇文章,字數很多,所以有在前一天先讓小朋友帶回家先閱讀,這樣上課討論時,節奏才會快。
我們先從課本的文章開始說起,在〈孫悟空三借芭蕉扇〉中,我們看見的是怎樣的孫悟空?我利用左左右右說話法的方式,練習2人的說話與聆聽。
在了解這一篇的孫悟空形象後,我們就接著讀第一篇─悟空學藝,讀這一篇時,我請小朋友思考:在學藝的過程中,孫悟空的學習態度是怎樣?(求知慾、不怕辛苦)。接著讀第二篇和第三篇,請小朋友思考:大鬧天宮和被壓五指山下的孫悟空,這時呈現怎樣的形象(狂妄自大、瞧不起人、覺得自己最強),最後再到第四篇的〈三打白骨精〉,請左右同學說說看這三次打白骨精,悟空怎麼發現?唐僧怎麼說悟空?白骨精變成什麼?再看出此時孫悟空的形象(不管怎麼被誤會,孫悟空還是堅持不放棄,要保護大家的安全)。
最後,透過結論的填空,讓孩子寫一寫並說一說:
《西遊記》是相當經典的小說,只讀課本這一篇是不夠的,除了上課額外帶到的這四篇外,也鼓勵小朋友到圖書館借一本來讀讀,收穫肯定更多。
如果覺得一口氣讀四篇讓孩子負擔太大,可以將〈三打白骨精〉和〈孫悟空三借芭蕉扇〉擺在一起讀,重點放在故事中的密碼─3,扇子要借三次才成功,妖精要打三次才會打死,從故事梯來梳理故事。只要切入的角度不同,就能組成不同議題的群文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