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

研習省思─陳麗雲老師、洪琬喻老師(106.8.7-8.8)

這是今年第三次參加麗雲老師的研習,每次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,就算是重複的內容,我也可以預測老師要講述的內容,來映證自己有收穫,最棒的是,這次的研習由彰化中區扶輪社贊助(新聞:http://times.hinet.net/news/20359026),讓每位參與的老師,都可以獲得麗雲老師的書籍喔!建議老師們就直接參與麗雲老師的研習吧!

這麼棒的研習,你怎麼不參加呢?

我覺得老師的學習,是一種不斷驗證所學的歷程:參與研習→吸收內化→擷取應用→活絡課程→發現問題→覺察行動→參與研習,簡單說,就是很微型的行動研究。至於,參加這麼多的研習,學習到這麼多神人的方法,每一樣都要搬進課堂裡嗎?別傻了!教室裡面容納不了這麼多神人,最重要的神人是老師你自己,而且是經過神人加持後的你,把最適合的教給孩子,那麼,什麼是最適合呢?
1.老師自己要喜歡這樣的教學
2.考量班級狀況,選取最適合的
3.漸進式的改變,不要一開始就要複製神人的教法

這樣子才不會讓自己的教室失去了自己的樣子,而且一味的模仿又沒有達乘效果。

建議參加研習的人,可以先行翻閱過自己的國語課本,先有初步的了解過後,才能在講師的醍醐灌頂中,尋找到與自己腦中呼應的方式,並朝著心中的鼓聲前進。

說了這麼多,繞回來麗雲老師和琬喻老師的研習吧!這次不PO太細節的研習內容,希望大家直接去參加,這樣才能吸收最多喔!

下面這張圖是我參加完三次後研習的最主要心得:
1.別把國語課上成社會課或綜合課:當我們在煩惱一個星期五節國語課不夠教的時候,我們應該先想想,我們是不是幫了社會老師上課?我們是不是幫了綜合老師上課?如果能夠很專精的備課,來進行能力的統整,如果我們可以單純教語文力,來精煉語文的純粹,那應該五節課是足夠的。國語課有其工具性和人文性,當我們過度強化人文性時,工具性就會被削弱,但,國語課不就是要教出這課獨有的語文技巧嗎?

2.一課一重點:老師在備課時想出這一課的重點,可以讓國語課更加的聚焦,什麼都想教,什麼都只有教一點點。以安平古堡參觀記這篇文本來言,這篇的重點就是要教「遊記」的寫法,回應第一點,如果介紹了安平古堡的歷史,便是搶了社會老師的工作,如果過度強調「愛護古蹟」,則是太多於強調人文性。

3.備課內容:備課內容的廣度,廣度大至編者意圖,小至課文內容,都可以看出整本課本的編輯是圍繞著單元組織的核心在編排。

4.從能力指標構築能力:大多數老師編寫教案時,都是先有活動再扣能力指標,這樣會讓活動喧賓奪主,正確的方法是,從能力指標來設計活動,這樣的教學才有依歸,也就是說,我要從這個能力指標設計出什麼活動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