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9日 星期日

國語文教學─特別的滋味(意義段、擴寫練習)





一、關於教材:
(1)以時間的順序來展開整篇文章,炒飯也是按照順序而寫。
課文:我把蛋打好備用,爸爸把火腿切成小丁,接著小心翼翼的開火、熱鍋、倒油.........(提出步驟)
(2)由對話開始,由對話結束(首尾呼應),每個角色在對話中有表達出情緒和動作的變化,讓文章更活潑。
課文:媽媽的話剛說完,弟弟便迫不及待的扒了一大口(動作)臉上的表情卻越來越怪(情緒),指著蛋炒飯說:「爸,怎麼沒有味道?」
(3)本課自然段共有八段,可拉統整活動二的意義段教學於此進行練習,上週已經有練習過自然段只有四段的文章

二、教學部分:
1.對話對得自然:老師當旁白,班上同學當媽媽、弟弟、主角、爸爸,要能呈現出旁白朗讀與對話情緒的差別。
2.內容深究從課標得「特別」開始展開提問
3.再次練習把自然段分成意義段:大家分出來的意義段大同小異,先請小朋友進行分類,再進行比較,請該小組說明為什麼會這樣分。





這組的第六自然段放在第三意義段


4.練習轉述:語文花園6裡面的念一念。

5.練習擴寫:本課的重點讀寫,大原則為「小題大作」。
(1)用連續動作來豐富畫面,營造情節。
(2)針對一個詞開始擴展,課本範例就是從「手忙腳亂」中,擴寫出連續動作。
(3)加入修辭:摹寫、譬喻、擬人、類疊、誇飾



這個部分的擴寫,有一個很大的原則是意思不能改變,有的孩子把擴寫與續寫搞混。

國語文備課─康軒六上第14課桂花雨


一、文本分析:
●文體:記敘文
●文章表述方式:敘述、描寫、抒情
●主旨:回憶童年的美好,感受家鄉的美,並珍惜與家人相處的美好時光。
●課文以桂花雨為主題,桂花香為線索,這一課的課文就是圍繞著「搖桂花」這件事,並藉桂花寓兒時之情,寫的是家鄉有形的桂花,其實要表達的是無法度量的濃濃鄉愁。



二、敘事性的文章可以從三個角度切入閱讀:
(1)文章敘事內容
(2)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情感
(3)感受作者運用文字表達情感的方法
本課著重於(2)及(3),教學時應該引導孩子看作者在字裡行間表現出對童年、對家鄉、對家人的思念。(1)的部分可以派為預習作業,讓孩子從課文中找線索而完成。

從桂花香到思鄉愁

三、教學流程:
1.梳理內容:既然課文標題為「桂花雨」,所以內容也都和「桂花」有相關,可以用九宮格來梳理課文內容,達到敘事性的文章的第一個目標─文章敘事內容
季節
香味
類別
料理
桂花
特色
用途
詩歌
活動
●季節:中秋節前後,就是故鄉的桂花季節。(秋)
●香味:引起鄉愁、前後鄰居都浸在桂花香裡、搖下的桂花較被風雨吹落的桂花要香
●類別:淡黃色的木樨、金黃色的金桂
●特色:笨拙、滿樹茂密的葉子、不與繁花鬥豔
●活動:搖桂花
●詩歌:細細香風淡淡煙,競收桂子慶豐年
●用途:吃花、供佛、與檀香一起點
●料理:桂花滷、糕餅
2.表達感知這個部分要「說得簡潔」,讓孩子在讀完文章過後說說這篇文章的感受,說了那些部分,引導學生時要避免孩子把整個句子說出,而是要用詞語「概括」句子。
3.品讀感悟
(1)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。
桂花開得最茂盛時,不說香聞十里,至少前後左右十幾家鄰居,沒有不在桂花香裡的。(討論這個浸字在此的用意,若用別的字有辦法表達濃濃桂花香味嗎?)
(2)找出描寫搖桂花的句子。
●母親一看天空陰雲密布,雲腳長毛,就知道要「做風水」了,趕緊交代長工提前「搖桂花」,這下,我可樂了,幫著在桂花樹下鋪篾簟,幫著抱住桂花樹使勁的搖,桂花紛紛落下來,落得我們滿頭滿身,我就喊:「啊!真像下雨,好香的雨啊!」(討論動作和語言)
「搖桂花」對於我是件大事,所以老是盯著母親問:「媽,怎麼還不搖桂花嗎?」母親說:「還早呢!沒開足,搖不下來的。」(練習「對得自然」,一問一答中體現作者的急與媽媽的緩)
(3)找出描寫念桂花的句子。
●我曾在走過人家圍牆外時聞到這股香味,一聞到就會引起鄉愁。(從花香到鄉愁)
●全年,整個村莊,都沉浸在桂花香中。(討論沉浸)
4.巧妙對話:文章中用了主角間的對話來凸顯人物性格,對話雖然簡短,但是卻讓文章更加生動。
●媽媽:「可別做風水啊!」→同理
●媽媽:「只要不做風水,我可以收幾大籮,送一斗給胡宅老爺爺,一斗給毛宅二嬸婆,他們兩家糕餅做得多。→善樂好施
●琦君:「媽,怎麼還不搖桂花嗎?」→急切
●媽媽:「還早呢!沒開足,搖不下來的。」冷靜
●琦君:「啊!真像下雨,好香的雨啊!」→天真
●爸爸:「細細香風淡淡煙,競收桂子慶豐年。兒童解得搖花樂,花雨繽紛入夢甜。」→文采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「鄉愁」為議題的群文閱讀
●文本1:琦君《桂花雨》
●文本2:余光中《鄉愁》
●文本3:席慕蓉《鄉愁》
●文本4:賀知章《回鄉偶書》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《鄉愁》

  小時候,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。
  我在這頭,母親在那頭。

  長大後,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。
  我在這頭,新娘在那頭。

  後來啊,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。
  我在外頭,母親在裏頭。

  而現在,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。
  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。


  -------- 余光中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《鄉愁》
       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
       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

       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
       彷彿霧裏的揮手別離

       離別後
       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

       永不老去
        -------- 席慕蓉

       《回鄉偶書》  賀知章  
            少小離家老大回,
            鄉音無改鬢毛衰,
            兒童相見不相識,

            笑問客從何處來。

      琦君的桂花雨從花香引發鄉愁、余光中從郵票、船票來表達思鄉眷戀、席慕蓉從笛聲喚起自己對故鄉的想念,賀知章則從與兒童的對話看見故鄉的變(環境)與不變(鄉音)。

五感熟悉感,喚起了自己的思鄉情懷,親愛的孩子,是什麼讓你想起小時候呢?
(寫作練筆:童年回憶)

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

第五屆「新課堂 新教師」海峽兩岸教育研討(語文專場):福州市倉山小學

人生要不是大膽地冒險,便是一無所獲。——海倫·凱勒

       今天是從大陸回來的第五天,終於有時間寫了自己這一次參加公開課的種種,回憶過去是為了展望未來,以經驗為師,才能邁向更卓越的成功。
        這一次能夠前往福州參加「新課堂 新教師」海峽兩岸教育研討,實在是要謝謝新北市修德國小的麗雲老師。八月的某一天,我接到麗雲老師的電話,問我去福州敢不敢上台,我停頓了三秒後,馬上就說好,麗雲老師說:「我會陪你們一起備課,不用擔心。」就這樣,我就踏上了我人生的第一場公開示範課。


大家排隊登記付費



場外會有賣許多語文相關的書籍,大陸的書比台灣便宜許多,與我同行小壁虎是我的好戰友
在台灣,教師研習大多是免費的;在大陸,這場研習就450元人民幣。儘管如此,來自大陸各地的教師仍然熱情不減,將可容納千人的會場擠得水洩不通,晚到的人就自己拿著塑膠椅子找位置坐,為了學習更多,為了精彩自己的課堂。

我這是示範的公開課以群文閱讀的方式,從一篇帶三篇,以閱讀策略為經,多文本為緯,同時提升閱讀的質,提高閱讀的量。

我選擇的教材內容為康軒版四上第二單元的人物寫真,以下為該單元的文本:
(1)永遠的馬偕
(2)海倫凱勒的奇蹟
(3)讀書報告─林書豪的故事
(4)攀登生命的高峰

其實台灣和大陸都是以主題為單元,但主題單元裡面的文章,有時候並不是這麼適合用來操作群文閱讀,群文閱讀偏向以「議題」為切入點,議題包括教科書單元裡的「人文性」,可能四篇討論的都是文章矛盾處,或是四篇討論的都是童話的結構。





這次台灣一共有兩名老師前往上公開課,大陸則有五名老師上公開課,想到自己竟然是在和這些特級老師一起上課,內心還是覺得驚喜,大陸的老師有進行分級,要當上特級老師,可能是該領域的菁英中的菁英,一個省分可能不會超過五個。



接著來看一些課堂的照片吧!






上完40分鐘的課,有30分鐘可以說說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,讓大家知道自己的教學脈絡,部會有人提問,只有一個講評的老師會有簡單評論。












此刻學習,你將圓夢!
這趟難忘的福州學習之旅,會永遠在自己的心中!
這是教書第九年來,給自己最豐碩的努力─勇敢。

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

國語文備課─康軒五上第13課想念的季節

古詩詞雖然字數不多,但是每一首都有其厚實的內涵與意義。這是學生上了高年級(第三學習階段)後,第一次在課本中遇見古詩詞,從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》中,我們可以窺見每個學習階段必學的篇章,在第三學習階段會新增古典詩文。

※課例:康軒五上第13課《想念的季節》共收錄兩首詩古詩,分別是王維《送別》及韋應物《秋夜寄丘員外》。


※文本分析:這一篇課文由2首五言絕句組成,每一首都有作者簡介、古詩、注釋、語譯和賞析,2首詩都是描寫詩人看重友情,從當下的情境至睹物思情,在情景交融中訴說對於友人的思念,也讓我們體會友情的珍貴。



※古詩教學步驟:

1.  一讀
(1)讀對讀通:把音讀準及把字認得是古詩詞學習的首關,最基本的就是放聲朗讀及思考,誠如古人云:「書讀百遍,其義自現。」故朗讀是最好的方法。而朗讀可以用多元方式進行,增加趣味性:
方式
操作
範讀
老師先行示範,以聲帶情,再以情帶境
伴讀
老師陪著學生讀,學生可以隱約聽到自己念錯的地方而改進。
小組讀
小組同學一起讀,並相互矯正念錯的地方。
交互讀
A組讀第一句,B組讀第二句,以此輪轉。
個別讀
學生自己讀自己的
老師可以運用靈活多元的朗讀方法,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詩詞的意境,並充分地理解詩詞內容。
(2)粗知大意:透過老師的提問,可以讓學生大至瞭解文章意思就可以,強化學生讀完之後的感受,再由感受切入進行提問。
2.  二解
(1)理解詞意:掃除字詞障礙的部分,建議由學生先行預習來進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國語預習步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.  首先,讀課文標題5次,並猜猜看文章會寫那些內容
2.  接著,朗讀課文2次,要能讀出感情,讀出理解
3.  再來,用鉛筆圈出你在朗讀後,還是不懂的地方
4.  然後,從下面七招,試著讀懂文章:
  A.看部首部件、B.造詞、C.看前面和後面、D.熟字推生字、E.查字典、F.看圖、G.省略
5.  最後,如果還是有不懂的地方,上課提出來一起討論。
課本裡面都有古詩詞的注釋,讓學生將注釋帶入古詩中,用白話來讀通順,稱為換詞法,如若要理解「日暮掩柴扉」 一句中「掩」的情感,可以讓學生把「掩」字換成「關」或「闔」等字,讓學生體會有何不同。這樣一來,學生便能更好地體會「掩」的情境和不捨。
(2)形成畫面:王維的詩作有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的美譽,故可以把詩轉化成畫,再把畫轉化成話。首先,找出古詩詞裡面的名詞,如山、日、扉、草、王孫等,先透過畫圖的方式點出《送別》一詩中的重要名詞的相對位置。接著,找出古詩詞裡面的顏色,如綠色(山、草)、咖啡色()、橙色(日暮)等,這些顏色是為了豐富畫面。最後,再找古詩詞裡的動作(送、掩、歸),並說出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。
3.  三品
(1)品讀感悟:此階段開始品讀該首詩,每首詩因為作者不同的心態或人格特質,會產生不同風格的作品,引導學生瞭解作者背景,說說作者的故事,有助於他們領悟詩詞背後的情感,在習作的第88頁,可以從這篇文章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。。又「春草明年綠,王孫歸不歸?」二句,王維著眼於草每到春天來臨時,總會重現新綠,好像回歸一樣,所以常把草作爲抒情的依托。這首詩一共用了兩個在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─日暮和草,王維常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滲透了自己的主觀情感。
意象
含意
批判思考
草的綿綿不絕,寄託了離愁別恨的不盡。
換成花呢?
日暮
離別的憂傷的情緒與暮色中的蒼茫感相映。
如果是大白天呢?
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說過:「古詩之妙,專求意象。」(《詩藪》)從意象中,我們可以引導小孩感受更多,可以補充幾篇有「草」的送別詩,強化對於該意象的感受。
 (2)感受交流:所有詩詞文的內容,都可以用八個字來含括:所見、所聞、所思、所感,可以引導小朋友從說說自己對於《送別》一詩的「見、聞、思、感」,並進行移情訓練,想像自己如果是王維,我會怎麼讀這首詩?我會說那些話?以此方式想小組成員發表感受。
4.  四誦
(1) 感受語言:古詩是很精煉的語言,在有限的字數下,展現無限的情感與意涵,而且兩首詩都是從寄情於景物,看似平常的寫景的句子,都是為了鋪陳「思念友人」的中心主旨。
(2) 熟讀成誦:再讓學生多讀幾遍,詩歌的特色就是有節奏和意境的美感,讀起來琅琅上口,此步驟和一開始的讀對讀通類似,以朗讀為始,並以朗讀為終,差別在於前者是為了瞭解,後者是為了感受。
    當小朋友讀懂了這兩首古詩,可以開始進行群文閱讀,以下為詩詞選擇:
(1) 王維《送別》
(2) 韋應物《秋夜寄丘員外》
(3)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(習作閱讀測驗)


送別
秋夜寄丘員外
送孟浩然之廣陵
找相同
1.詩人的友情世界
2.寄情於詩句中
找不同











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

「新課堂 新教師」觀課心得1─《烏塔》盛新鳳老師

    這次有幸前往福州參加第五屆「新課室 新教師」海峽兩岸基礎教育交流研討活動的語文專場,本次的主軸為聚焦學生語言實踐 提升語文核心素養,台灣共有2人展示公開課,大陸共有5人展示公開課。





第一篇想要先寫盛心鳳老師的《烏塔》,我對這場教學有記憶點是因為將對話的教學更加的具體,包括以下三樣:




  1. 獨白體語言→講得簡潔(透過提取訊息來練習說明段落大意,達到講得簡潔的目標)
  2. 對白體語言→對得自然(師生練習對話,並強化之間字詞情緒的連結)
  3. 辯白體語言→駁得有理(師生練習對話,並強化反駁觀點的練習)
這場公開課的高潮在於學生在揣摩烏塔反駁作者,並在練習後,將這樣的能力過渡到日常生活:把自己當作烏塔,但爸媽不讓你旅行,你要如何反駁他,並要駁得有理。其實拋出觀點不難,反駁觀點才是有難度,因為反駁觀點需要找出對方語言中的漏洞,並站穩自己的立場,言之有理。

以下為《烏塔》課文
       我已经筋疲力尽了,于是匆匆洗漱完毕,也躺下了。
不知过了多久,“丁零丁零”的闹钟声惊醒了我,睡眼蒙眬地看看表,下午两点半了。小姑娘已经起身,正在收拾东西,准备外出。她走了不久,我也出去了。
        晚上八点多,我疲倦地回到旅馆。这时,小姑娘正惬意地趴在床垫上,一边吃糖,一边看一本厚厚的书。
        她一见我,立即坐起来打招呼,问我玩得怎样,又问我从哪里来。我说是中国人,现旅居德国。她一听,高兴得大叫:“我是德国人,住在汉堡。”她还告诉我她叫乌塔,已经14岁了。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,已经去了法国、瑞士、奥地利,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、米兰、佛罗伦萨,最后还要去希腊。我有点惊讶:“你一个人吗?”“当然。”她很自然地答道。
一个14岁的孩子,独自一人游欧洲,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我决不相信。我问乌塔:“你一个人不怕危险吗?你爸爸妈妈不担心你吗?”
        乌塔说,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,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,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。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。她还说,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,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;为了挣旅费,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,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。然后,她问我,中国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样旅游。我一时语塞,想了一会儿才说:“在中国,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,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很爱他们,会带他们一起出去玩,但一般不放心让他们一个人出远门。”
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,马上反驳说:“我也是家里的宝贝,爸爸妈妈、爷爷奶奶也很爱我。不过我们兴趣不同,所以我们有时候一起出去玩,有时候单独出去玩。爱孩子,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?我不明白,你的话不合逻辑。”
       我只好笑着承认自己的理由不太充足。乌塔说:“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?”我说:“中国有电视,有儿童图书,有游乐园,孩子们很快乐。”但她还是坚持:“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。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,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,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。”
        第二天早晨,乌塔向我道别,说晚上要坐火车去波恩。她还认真地告诉我要继续挣钱,以后去中国旅游。




這樣聆聽與說話的能力,我們可以怎麼練習,以康軒三上《神射手與賣油翁》為例:
●獨白體語言→講得簡潔(用自己的話來說明神射手與賣油翁的故事)
對白體語言→對得自然(第三段:這工夫是不錯,可是也沒多神奇。最後一段:這也沒什麼了不起,只是練習了幾十年而已)
辯白體語言→駁得有理(第五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