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

國語文備課─康軒五上第13課想念的季節

古詩詞雖然字數不多,但是每一首都有其厚實的內涵與意義。這是學生上了高年級(第三學習階段)後,第一次在課本中遇見古詩詞,從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》中,我們可以窺見每個學習階段必學的篇章,在第三學習階段會新增古典詩文。

※課例:康軒五上第13課《想念的季節》共收錄兩首詩古詩,分別是王維《送別》及韋應物《秋夜寄丘員外》。


※文本分析:這一篇課文由2首五言絕句組成,每一首都有作者簡介、古詩、注釋、語譯和賞析,2首詩都是描寫詩人看重友情,從當下的情境至睹物思情,在情景交融中訴說對於友人的思念,也讓我們體會友情的珍貴。



※古詩教學步驟:

1.  一讀
(1)讀對讀通:把音讀準及把字認得是古詩詞學習的首關,最基本的就是放聲朗讀及思考,誠如古人云:「書讀百遍,其義自現。」故朗讀是最好的方法。而朗讀可以用多元方式進行,增加趣味性:
方式
操作
範讀
老師先行示範,以聲帶情,再以情帶境
伴讀
老師陪著學生讀,學生可以隱約聽到自己念錯的地方而改進。
小組讀
小組同學一起讀,並相互矯正念錯的地方。
交互讀
A組讀第一句,B組讀第二句,以此輪轉。
個別讀
學生自己讀自己的
老師可以運用靈活多元的朗讀方法,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掌握詩詞的意境,並充分地理解詩詞內容。
(2)粗知大意:透過老師的提問,可以讓學生大至瞭解文章意思就可以,強化學生讀完之後的感受,再由感受切入進行提問。
2.  二解
(1)理解詞意:掃除字詞障礙的部分,建議由學生先行預習來進行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國語預習步驟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1.  首先,讀課文標題5次,並猜猜看文章會寫那些內容
2.  接著,朗讀課文2次,要能讀出感情,讀出理解
3.  再來,用鉛筆圈出你在朗讀後,還是不懂的地方
4.  然後,從下面七招,試著讀懂文章:
  A.看部首部件、B.造詞、C.看前面和後面、D.熟字推生字、E.查字典、F.看圖、G.省略
5.  最後,如果還是有不懂的地方,上課提出來一起討論。
課本裡面都有古詩詞的注釋,讓學生將注釋帶入古詩中,用白話來讀通順,稱為換詞法,如若要理解「日暮掩柴扉」 一句中「掩」的情感,可以讓學生把「掩」字換成「關」或「闔」等字,讓學生體會有何不同。這樣一來,學生便能更好地體會「掩」的情境和不捨。
(2)形成畫面:王維的詩作有「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」的美譽,故可以把詩轉化成畫,再把畫轉化成話。首先,找出古詩詞裡面的名詞,如山、日、扉、草、王孫等,先透過畫圖的方式點出《送別》一詩中的重要名詞的相對位置。接著,找出古詩詞裡面的顏色,如綠色(山、草)、咖啡色()、橙色(日暮)等,這些顏色是為了豐富畫面。最後,再找古詩詞裡的動作(送、掩、歸),並說出為什麼會有這個動作。
3.  三品
(1)品讀感悟:此階段開始品讀該首詩,每首詩因為作者不同的心態或人格特質,會產生不同風格的作品,引導學生瞭解作者背景,說說作者的故事,有助於他們領悟詩詞背後的情感,在習作的第88頁,可以從這篇文章找到當時的時代背景。。又「春草明年綠,王孫歸不歸?」二句,王維著眼於草每到春天來臨時,總會重現新綠,好像回歸一樣,所以常把草作爲抒情的依托。這首詩一共用了兩個在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─日暮和草,王維常在自然景物的描寫中滲透了自己的主觀情感。
意象
含意
批判思考
草的綿綿不絕,寄託了離愁別恨的不盡。
換成花呢?
日暮
離別的憂傷的情緒與暮色中的蒼茫感相映。
如果是大白天呢?
明代詩評家胡應麟說過:「古詩之妙,專求意象。」(《詩藪》)從意象中,我們可以引導小孩感受更多,可以補充幾篇有「草」的送別詩,強化對於該意象的感受。
 (2)感受交流:所有詩詞文的內容,都可以用八個字來含括:所見、所聞、所思、所感,可以引導小朋友從說說自己對於《送別》一詩的「見、聞、思、感」,並進行移情訓練,想像自己如果是王維,我會怎麼讀這首詩?我會說那些話?以此方式想小組成員發表感受。
4.  四誦
(1) 感受語言:古詩是很精煉的語言,在有限的字數下,展現無限的情感與意涵,而且兩首詩都是從寄情於景物,看似平常的寫景的句子,都是為了鋪陳「思念友人」的中心主旨。
(2) 熟讀成誦:再讓學生多讀幾遍,詩歌的特色就是有節奏和意境的美感,讀起來琅琅上口,此步驟和一開始的讀對讀通類似,以朗讀為始,並以朗讀為終,差別在於前者是為了瞭解,後者是為了感受。
    當小朋友讀懂了這兩首古詩,可以開始進行群文閱讀,以下為詩詞選擇:
(1) 王維《送別》
(2) 韋應物《秋夜寄丘員外》
(3)李白《送孟浩然之廣陵》(習作閱讀測驗)


送別
秋夜寄丘員外
送孟浩然之廣陵
找相同
1.詩人的友情世界
2.寄情於詩句中
找不同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