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較於課本的「泥土」,我個人對於習作那邊魯黎的「泥土」,覺得滿有韻味的,短短四句話,借物以說理。
要能夠借物說理,要針對物的特性來「小題大作」,從物品所象徵的精神來說理。為了讓學生可以找出物品的特點,因此找了幾首詠物詩讓孩子猜猜主角是誰。
有些孩子和原詩作所描寫的主角是不大同的,但從他們的理由看來,我覺得也有幾分道理。像是第五個題目,就有人寫「手機」,原來,他們的想法是:邊走路邊低頭拿手機傳訊息,因為這樣的動作很危險,所以離死神越來越近了。這項作業主要是希望他們可以掌握物品的特點。
這次的寫作是運用黎魯的「泥土」來進行延伸。魯黎把低俗的泥土和珍貴的珍珠擺在一起,但卻要大家學習泥土而非珍珠,因為泥土象徵著無悔付出和犧牲奉獻,當一個人,應該好好學習泥土的成就他人,而非珍珠的孤芳自賞,從借物到說理,且又呈現出對比。
這次的寫作就是從習作這兩面延伸出來的:
寫作大綱:
從描寫物品到說理,中間必須要有過度句或過度段來呈現,我們班就統一用一句話來寫。這個方式在康軒五上第12課也有類似的例子:
從敘事(小鷹學飛)到說理(逆境中磨練意志)的過程中,要有過度句的銜接才能通順。
學生作品: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