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8日 星期一

國語文教學--分享的力量(議論文寫作)

康軒五上第五課,是許哲銘的分享的力量。

文體: 議論

主旨:格局決定結局、態度決定高度,分享的快樂,勝過獨自擁有。

大意:在一個有獎徵答中,一個小學生的答案「跟好朋友一起去,最好玩。」中選。就像諾
貝爾,懂得和同學分享筆記,成了鉅富又能全數捐出財產,獎勵在國際上有貢獻的人。諾貝爾的成功告訴我們:學會樂於分享,懂得廣結善緣,那麼整合這些善念的力量,必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。

 

議論文的閱讀以及書寫,是高年級學生很重要的任務,從教材出發,能夠看見教材的序列性,讀出課文的寫法,老師補充相關人物故事,引導寫成完整論據,就能寫出一篇好的議論文。中年級時所閱讀的人物故事,都會成為高年級寫議論文時的論據,所以中年級一定要多讀人物故事啊!
而在寫作技巧的部分,在中年級以前就已經教完仿寫、接寫、改寫、縮寫和擴寫等五種寫作技巧,在高年級應該要能應用,我們會在這一課的作文中,運用了縮寫及改寫。

這一課在備課用書裡,作文題目是「oo快樂多」,但因為是第一篇議論文的關係,所以我決定寫「分享力量大」就好,因為只要能夠改寫課文的例子,再增加1-2個例子就可以了,就可以寫成一篇議論文,而且在五年級上學期,論據都是正例,因為正例比較好找。

這一課有很大的篇幅,在描述諾貝爾小時的故事和長大的成就,於是,我們就從諾貝爾這兩段開始讀起(自然段3和自然段4),並試著用(誰、遇到什麼事情、後來怎麼了)的句式,把這兩段再進行縮寫,因為論據不能長篇大論,所以我們把這兩段合併成一段。


這是同學當時馬上寫下來的,我們就用這三個同學當作例子,進行修改文章的練習。
這一段修改完後,我們要尋找下一個「樂於分享」的論據,而最好的方法,就是從課本中去尋找,我們就開始想:第一課的沈芯菱適不適合當作另一個例子,同學說:「沈芯菱分享自己的網站給大家使用。」我覺得還不錯,但感覺不夠經典。也有人說西瓜大王也適合,但我也是提出一樣的疑問,這個例子夠經典嗎?後來,我們想到最適合的就是陳樹菊奶奶了,因為這是全台灣人都知曉的例子。
於是,我們看了陳樹菊的介紹影片,並在看完影片後,利用(誰、發生什麼事、後來怎麼了)的句式來說說話,簡單討論後寫進作文裡。
然後,我帶小朋友寫作時,論據該怎麼運用。我們比較了這兩個例子。
這兩個論據擺在一起看時,就覺得挺不錯,我們可以看見:
1.分享的美德不分國內外
2.分享的美德不分男女
3.分享的美德不分職業
而且第二個論據(陳樹菊)的說服力又比第一個論據(諾貝爾)強,因為諾貝爾是有錢人,捐出那些錢,可能只是冰山一角,但陳樹菊奶奶捐的錢,可能是他的全部。

接著,我們回到第一段的寫作。這一冊會遇到兩課的議論文,一課是分享的力量,一課是從失敗中覺醒。既然都是議論文,就應該擺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,來比較兩課議論文的寫法。
我們比較了第五課一二段和第七課的第一段,想一想,有什麼共同點呢?
我們發現:
1.都有別人說的話(引用法)
2.都有提出問題:一種答案在問題後面,一種答案在問題的反面(設問法)
也就是說,我們在寫議論文的第一段時,可以引用別人的話,也可以自問自答。

答案在問號後,後字被擦掉了@@
 那我們知道可以這樣子寫了,可以寫什麼當作開頭呢?我提供的是「玉米田效應」的故事。
以自問自答的方式,慢慢鋪陳並帶出論點。

我示範了開頭:
「如何讓一個小鎮的玉米田的生產品質都很好呢?」一個小鎮向大家提出了問題。
後面接下去的部分,就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自己寫了。

最後就是最後一段的結語,我們一樣把第五課和第七課擺在一起讀,發現兩課都是用三個小句組成,兩課都是有運用「暗引」,重點也不要再提出新的觀點了。像第七課的最後一段,把李安和萊特兄弟的例子,用自己的話再說一遍,我們也可以這樣運用。
此外,課本學過的句型,也可以來運用,如第一課我的夢想:
1.我不是什麼天才,也不是什麼幸運兒,我只是一個來自流動攤販家庭的孩子.......
2.不論是烈日當空的菜市場、臭味混雜的黃昏市場,或是街頭的昏黃路燈下,都有我低頭看出的影子。
我們班有個小孩就把句型寫進文章裡了,他是這麼寫的:
「分享是一道簡單的公式,只要你解開了,便得到了成功的喜悅。」這句話告訴我們分享很簡單,而且力量非常大,但不是為了名聲,也不是為了偉大或出名,而是讓社會更美好。而且,不論是家財萬貫的諾貝爾,或是貧窮的菜販陳樹菊,都可以成為分享的典範,分享從你我做起。


右邊的名言佳句由老師提供
來看看學生作品吧!















這一課教完,下星期就要準備月考囉!

2 則留言: